close
Achieving Emotional Balance the path to inner peace and healing by Roy Martina
上星期去圖書館界的書,看了這本感想特別深。其實最近看了幾本書,再加上先前看過的,發現其實很多東西說的都是一樣的,也有不少理念跟我挺合的。但是都沒有整理,所以都是一知半解,大概知道,卻又說不出什麼道理。亂的時候根本就沒法想,實在是該好好整理了。

昨天在整理房間的時候,有些想法也漸漸比較清楚了,雖然還是亂,但好像在混亂中找到一點頭緒了。最近慌的厲害,亂吃的厲害,變胖了倒不打緊,胃一直不舒服。其實我是相信柏拉圖所說的我們其實知道一切答案,只是忘了罷了。只要往自己的內心深處去仔細聆聽,所友的答案其實都在心中。

書中的一段:
平衡情緒的重點就是要認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來自於內在,這是通往內心和諧的第一個線索。我們需要接納自己,接納生命是艱苦的,接納人生中將會有重重的阻礙,接納我們將會放下許多錯誤,以及接納許多人會認為我們就是他們苦惱的源頭。p.74

同意嗎?部分。作者非常偏向佛教,在這裡可以看出佛教對人生的態度與觀點。人的一生會如何,大部分是由自己造成的,怪罪於大環境或成長背景都無濟於事。其實我童年還挺糟的,那天在跟醫生聊天時又再次被提醒。許多心理學的書都會講到這方面,其實我自己早就有所體認,在愛與關懷中成長的小孩與家庭破碎的小孩仔細觀察並不難發現其中差異。醫生那天問我說假如可以從來,或可以改變,我會如何?跟先前學校諮商師問我假如母親在的話,看到我這麼傷心難過會說什麼?不知為何,在這方面我是超級現實,連想都不願想,為什麼?這對我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媽媽已經走了,不可能再對我說話,我已經長大,不可能再回到從前。再如何不愉快的過去都已經過去了,造就成如今的我的往事是不可能改變的,只能繼續往前走的,一步一步不斷地修正罷了。

對於佛教觀點中最無法接受的就是一再強調生命是艱苦的,我們來這個世界是來受難的,所以要遠離慾望,或許我的認知並非最正確,但這是我無法認同的,最能認同的就是放下,不要執著。從來不覺得慾望是不好不對的,就像自由一樣,以不妨害他人為前提我覺得有何不可?想喝酒就喝,愛吃就吃,想抽煙就抽煙,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但是喝了酒開車肇事,當然就是個大問題了。

扯遠了。書中提到有各較Scott Peck, MD 的the road less traveled中提到紀律的四種工具:延遲得到滿足的時間,願意負責,致力於真理的追求,學習平衡的藝術。相較於一般人所作所為,以及內心騷亂的起源正好是相反的:可望得到立即的滿足,逃避責任,對自己及他人不真實,無法處理人生不斷丟給我們的變化球。

該備課了,最後想到一件事,我們的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也認同。雖然很想上課,但是呢又想再睡覺,明明睡到中午才起床。唉,所以晚上又睡不著,亂七八糟的作息。昨天睡不著半夜三點在備課,真是夠了。預約掛號醫生也因為睡過頭沒去看。唉。好想睡喔。剛吃飽,血液都在胃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 Jessie 的頭像
    Lin Jessie

    Lin Jessie的部落格

    Lin Jess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